CBA 联赛 20 年研究综述:问题与展望

1、CBA联赛的演变CBA联赛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5-96赛季至2003-2004赛季,这一阶段CBA联赛的正式名称为“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单从联赛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CBA联赛带有浓厚的“职业体制”背景,这一时期CBA联赛体系的属性应该是“职业体制”背景下的“职业体育联赛”;第二阶段是2004-2005赛季至今,这一时期的CBA联赛逐渐摆脱了自身“职业体制”的束缚,取消联赛冠名,正式推出“CBA联赛”,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品牌进行品牌营销,通过职业篮球的高端化、市场化、娱乐化发展,推动中国篮球发展的大众化、生活化,从而带动职业篮球消费的提升。 从阶段性成果来看,CBA联赛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但在CBA联赛职业化改革中,如何顺应国际篮球发展潮流,顺应世界篮球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CBA联赛,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2 CBA联赛体系相关文献研究主题内容分析2.1 CBA联赛体系的“外部比较”研究CBA联赛体系是我国职业体育领域发展最为健康的职业体育联赛。我国学者对CBA联赛进行了与西方优秀职业体育联赛的比较研究。郭鼎文、刘伟豪将CBA联赛与欧洲俱乐部超级联赛、NBA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CBA联赛最大的缺陷是防守薄弱、失误多。各国联赛的发展模式都在向高水平发展方向发展,认为“高水平发展”应是CBA联赛的发展方向。

杨刚、龙小伟的研究对借鉴NBA的运营模式发展CBA联赛具有启发意义。研究认为现阶段CBA联赛与NBA联赛相比主要存在组织架构不合理、产权制度不明确、产权归属不明晰、球队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理念陈旧且缺乏创新意识、联赛整体规模不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只有从体制层面对现存问题进行改革,才能真正提高CBA联赛整体水平。张巧玲在《英超联赛对CBA联赛商业模式的启示》一文中对职业足球领域发展较为良好的英超联赛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了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充分发挥外资企业作用对CBA联赛发展的意见。认为只有进一步推动CBA联赛走向市场,CBA联赛的生存与发展才有定论。 王建国在其博士论文《NBA制衡机制研究》中对NBA的制衡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CBA联赛的发展与NBA联赛相比处于不平衡状态。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CBA内部权力不平衡,竞技体育的全民训练模式决定了CBA俱乐部的竞争实力难以平衡,CBA联赛权力的行使缺乏监督,监管部门对CBA联赛缺乏约束力。综上所述,在我国学者对CBA联赛的比较研究中,其所采用的目标比较模型多选择NBA联赛。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篮球联赛,NBA联赛从发展至今已走过近70年历程,其运作模式和发展轨迹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则,并在实际运作中逐渐成熟。 因此通过相对成熟的NBA联赛发展轨迹来审视CBA联赛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折射意义,有助于CBA联赛市场理念的形成以及合理的商业运作。

但该研究并未明确界定NBA的美国文化环境与CBA的中国文化环境的区别,忽视了二者在制度背景、价值观、联赛目标等方面的差异。CBA联赛体系的属性应该与其所处的社会大体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CBA联赛的制度背景是中国竞技体育所推崇的“举国体制”,与NBA等职业体育联赛有着明显的差异。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CBA联赛在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摒弃“举国体制”。但纵观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举国体制”有其意义,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这也决定了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也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CBA联赛体制虽然本质上是一种职业体育联赛,但其功能和意义并不能简单体现其作为职业体育联赛的“商业化倾向”,也不能简单照搬NBA联赛体制,更不能简单解决CBA联赛存在的问题。只有结合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模式为蓝本,才能真正培育出“中国式CBA职业联赛”。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较研究中,以欧洲篮球冠军联赛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本质上,主要原因是欧洲篮球冠军联赛的竞技水平低于NBA联赛,在世界篮坛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另外,代表欧洲篮球最高水平的欧洲篮球冠军联赛为锦标赛制,其对于CBA联赛比较研究的参考价值相对较差,客观上限制了其受到关注的程度。 但从操作性角度看,欧洲篮球的竞赛规则更接近FIBA,与CBA的竞赛规则也更为相似,因此欧洲篮球在规则和竞赛方式上更适合CBA联赛,在技战术层面的借鉴价值也远大于NBA联赛。近年来,欧洲球队一直是中国男篮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瓶颈。因此,研究欧洲篮球具有现实意义,对其最高水平俱乐部联赛的研究有助于整体把握欧洲篮球的发展,对中国男篮了解欧洲球队的技战术风格也有借鉴意义。

2.2 CBA联赛“联赛政策”研究杨海晨、沈流红的研究认为,CBA联赛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应继续坚持“举国体制”,但不能抛弃“职业化体制”,应在更加合理的职业化环境下开展,俱乐部、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应加大政策开放度,避免急功近利。黄平博的研究认为,CBA联赛政策对组织机构与代理机构的关系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缺乏通过制度、契约等建立起运行顺畅的激励约束机制,CBA联赛对外部投资缺乏明确的优惠奖励政策,CBA联赛政策的完整性有待提高。邓美华、张成云在《CBA联赛体制改革与体制困境》一文中认为,CBA联赛体制改革应以政策为导向,坚持举国体制,夯实联赛基础,提高联赛管理运行水平,完善联赛政策法规。 政策是制度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CBA联赛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一套完善的政策来支撑。通过政策文件的梳理发现,现行CBA联赛的政策滞后于CBA联赛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联赛的健康发展,抑制了联赛的进化。主要体现在:(1)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CBA联赛并没有找到一个适合CBA联赛生存的“职业体育”与“职业体育”的交汇点,即联盟的政策无法减轻或消除“职业体制”对“职业联赛”的冲击。

(2)CBA联赛政策在实践层面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即政策普适性较低。(3)政策研究文献中缺乏对CBA联赛政策制定的可行性研究,即政策提出后缺乏有效的跟踪与论证。2.3关于CBA联赛“联赛发展”的研究王云、楚翔的研究认为,当前CBA联赛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内外部两个方面的挑战,外部挑战主要在于国外职业体育联盟及国内其他职业体育项目的竞争,内部挑战主要在于CBA联赛的产业发展不成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CBA联赛的发展路径:“逐步”改革CBA联赛的组织管理体制;发挥优势,借鉴NBA联赛成功的运作模式;完善相关制度,凸显中国篮球文化特色; 拓宽职业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提高CBA联赛人力资源质量。魏磊、王家宏在《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研究》一文中认为,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模式的混淆是CBA联赛发展的主要内在问题,而NBA对CBA联赛的冲击和影响则成为CBA联赛发展的主要外在问题。范振国、王建国认为,CBA联赛的发展需要从行政改革入手,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应该放开部分权力,设立CBA联赛的监督机构,加强CBA联赛主体的职业素质教育等。联赛发展是联赛改革的最终目标。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NBA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是CBA联赛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cba职业联赛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的成效和问题,是影响CBA联赛发展的最大外在因素。 原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在《篮球的风雨路》一书中也探讨过“NBA中国化”问题,认为现阶段的CBA联赛只能借鉴NBA联赛模式,而不能盲目与之接轨,并不适合其所谓的“NBA中国联赛”。

目前CBA联赛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竞技体育“职业队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CBA联赛的发展轨迹,作为行政行为的联赛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CBA联赛的发展落后于国内外优秀职业体育联赛。我国学者对影响CBA联赛发展的问题的探讨,基本把握住了CBA联赛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但针对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提出的改进策略缺乏实践层面的实施条件,无法在短时期内改变CBA联赛的发展格局,无法有效提升CBA联赛的整体竞争力。 2.4 CBA联赛“联赛案例”研究范敏云、王伟、周武对CBA联赛外籍球员案例的研究认为,外籍球员有助于提高CBA联赛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但也存在俱乐部经济负担过重、教练员重用外籍球员倾向抑制本土年轻球员成长等问题。刘成、王鑫磊以著名NBA球星马布里进入CBA联赛的案例为例,探讨外籍高水平明星球员进入CBA联赛的影响。研究认为,高水平明星球员进入CBA联赛有助于提高联赛知名度,有助于提高联赛的技战术水平,促进中国篮球与世界的接轨。彭杰对上海男篮通过NBA运营模式运营俱乐部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体制变革、NBA模式和责任体系相结合的理念。 他认为cba职业联赛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的成效和问题,体制变革可以激发精神状态,NBA模式可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主教练负责制可以带来俱乐部的腾飞。

国内学者对CBA联赛“案例研究”的研究,多集中在“外籍球员”问题上,而对“外援”制度的案例研究则更多。这主要是由于CBA联赛本身水平有限,俱乐部和联赛对“外援”的依赖程度较高,以及联赛政策中对“外援”的管理亟待完善,导致“外援”的使用和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在“国内案例研究”方面,研究对象多为优秀俱乐部和运动员,探究其成功的因素及其对CBA联赛发展的启示。“案例研究”存在不足:(1)对中小俱乐部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CBA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俱乐部的发展是制约联赛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中小俱乐部的竞争力对联赛的竞争力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如何推动中小俱乐部的发展应是CBA联赛发展的重要内容。(2)外援管理经验较少。CBA联赛从1996赛季开始使用外援,从联赛开始到如今,外援问题一直是CBA联赛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主要以外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但昂贵、高水平外援的数据对CBA联赛发展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而每个赛季外援与俱乐部、联赛之间都会出现各种管理问题,亟待解决。对外援成功的管理模式研究较少,如何有效管理外援并形成长效机制应受到学者的广泛重视。

(3)针对欠发达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中国政府倡导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十多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蓬勃发展。然而在CBA联赛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却在逐渐下降,CBA联赛中西部球队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而在CBA联赛相关的文献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西部地区职业篮球的发展也是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何推动西部地区在职业体育领域的突破,缩短西部地区与CBA联赛的距离,也应该是CBA联赛案例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一部分。 2.5 CBA联赛“联赛商业化”研究窦忠霞的研究认为解决CBA联赛产权问题,要重视体育文化对职业篮球联赛的影响,重视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解决产权问题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运用我国固有的行政权力推动产权改革。朱洪军对CBA联赛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CBA联赛各俱乐部对赛场辅助服务和物品质量关注程度不高,俱乐部主场服务意识淡薄,没有充分利用比赛间歇时间。余耀光的硕士论文对CBA联赛的市场化运作进行了研究,认为CBA联赛市场商业化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市场供给分布过于集中,供给主体融资渠道单一;市场规模不足;代理机制缺失;服务意识不够; 市场主体运行不规范,“制度约束”不足,相关法律不够规范。

在“联赛经营”的研究中,关于联赛主体产权的研究较多。这主要是因为联赛的“产权”不明确,使得作为CBA联赛主体的俱乐部无法获得利益保障,导致CBA联赛经营发展只能停留在政策、制度层面,无法与作为联赛主体的各个俱乐部有机结合。而文献中对俱乐部层面经营发展的提及较少,缺少对成功俱乐部经营活动的研究,也没有比较典型、有影响力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使得CBA联赛在俱乐部层面的经营发展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研究中也没有跟进相应的政策改进。由于CBA联赛本身的制度限制,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对联赛经营发展进行改革,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制度范围内进行改进。这就需要在研究中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CBA联赛体系相关研究显示,对CBA联赛的研究比较全面,研究成果基本能体现CBA联赛在中国职业体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CBA联赛的外部研究方面,大部分是基于NBA联赛与国外优秀职业体育联赛的比较研究,比较、学习国外优秀联赛有利于CBA联赛的提升,但需注意与CBA联赛的制度背景、价值观、目标定位相结合。在CBA联赛政策研究方面,“联赛政策”方面的研究亮点不突出,未能为联赛发展指明方向,政策普适性低,可行性差。

在CBA联赛发展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抓住了联赛发展的“主要矛盾”,即“联赛体制”与“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在发展战略上对CBA联赛发展的长远布局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但现阶段其发展战略还缺乏实施的条件,无法在短时期内改变CBA联赛的现状。对CBA联赛案例研究多集中在“外援”和“国内优秀运动员及俱乐部”的研究上cba职业联赛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的成效和问题,通过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有利于联赛整体进步,但研究中还缺少对西部地区和中小俱乐部的研究,忽视了联赛整体发展的思路。案例研究仍需面对联赛整体的客观现实,其研究思路必须符合联赛整体发展的前提。 在CBA联赛的研究中,关于“联赛商业化”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只是单纯的突出了“职业体育联赛”的商业性,而忽视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发展“职业体育”。3.2建议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对CBA联赛各个方面的研究已经覆盖,但研究的时效性有待提高。比如CBA联赛中存在的“裁判问题”和“行政干预”等问题,应该是相关研究的重要突破口。CBA联赛作为中国职业体育的主导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有其自身的示范性,相关研究也应该着眼于这一层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外援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有效控制外援对中国篮球本土运动员的冲击,也是中国篮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